首先,这里是“海归名校”的定义。
不然这个范畴就有点太宽泛了。
如果海归名校是哈佛、斯坦福、耶鲁这种水平的世界一流学校,那一定是起点高。
但是问题问的是金融硕士,所以美国这些学校都没有开设金融硕士(MSF,MFin)。
金融硕士最好的学校应该是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。两个项目都不是一般人可以申请的,本科学历一般都很好,有机会冲击国外顶尖院校。
其他金融硕士专业基本都排在十年二十年之外。
这些无论世界排名如何,其实回来竞争力和认可度,都比不上国内比较好的985。还有其他顶尖学校的项目,但是可能偏金工或者其他项目。
当然如果纳入这个范围,也可以。但如果只是看一些所谓的排名,很多可能是在北清复交之前。
论学校的“地方溢价”
目前,客观来说,中国是一个仰望海归的时代,甚至大部分人都觉得留学有失偏颇。
(毕竟和考研和保研不是一个难度)只有在当地教育非常不发达的情况下,你才会觉得自己在国外发达地区受教育,留学的溢价非常高。
如今,留学早已经是家常便饭。对于当地学校的溢价,各国都是如此。
本地的学校,因为其“难考”,通常认可度高得不行。 在特殊体制下,这所学校往往拥有全国最优秀的学生。在日本人眼里,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很,私立的庆应大学也是贼。
在韩国人眼里,首尔大学也是的。
但你跟他们说清华北大,他们会觉得也就还好。 (因为他们申请了清北作为特别通道)另外,有点绝对。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说,你去了美国,回来哈佛斯坦福,也不一定能清北。
(因为你的面试官)因为你的面试官更有可能是清北人(哈佛这样的人还是太稀缺了),虽然我觉得你真的够高,但是我会更好的照顾我的校友。
可以说,清北复交基本上是中国的最高要求,也就是基本上你去哪里都不会有障碍。
我之前说了,比如二财一贸上限可以达到复交优秀水平,复交上限可以达到清北优秀水平,清北生上限几乎没有限制。
(有句话就学霸和你都考100分,你是只能考100分,而他是因为卷子只有100分)所以,个体的分化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你最终的求职方向。
金融行业,其实就是个100分的考卷,到达一个高分之后,其实主要就看个人情商智商其他方面了。以下是几个关于海归认可度的问题:
第一卷
很大程度上会和本科一起看。
更多的是组合的效果,而不是拆分,例如:
如果本科是985,硕士是qs前100,你很大程度上会被认为相当于本硕985;
如果是本科211,硕士qs前50,你可能会认为你的硕士是211+;
如果你本科是双负,硕士在qs前50,你可能会认为你硕士是211,甚至硕士是双负
所以,如果你本科学历不错,其实只要硕士学历不太差,结合效果还是挺好的。
如果你本科很差,硕士务必申请个“哇塞”一点的,才能提升一下你的学历。第二卷
清朝与华北复交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?
如前所述,清朝与华北的复交,是当之无愧的国内承认的梯队,甚至可以说是皇冠。
如果本科是985,硕士复读,这个学位基本是针对绝大多数岗位的,分数超高。
(如果想去top买方,本科最好是要好一点的985,如果是想进投行,这个学历真很够了)如果本科是211,硕士在清北复读,至少可以考985,PK度更好。
(能冲击绝大多数高级机构的核心岗位;除非有的机构硬卡985)非本科+硕士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可以洗的,进好机构的概率挺高的。
(但有些机构卡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,有的制度上会在意本科211,但说实话,很多你都能有面试聊一聊的机会,剩下看你的个人发挥)第三卷
相对于国内学生的外国学生简介
如果去英国,牛建相当于清北复交水平,其他三个G5所相当于985。其他的回来也基本一样。印象一般,他们不会觉得特别好或者特别差。
(毕竟HR其实也没什么功夫去仔细研究,之前给学生做讲座的时候,我调研了十几家券商和基金的HR,对学校的认可度就俩字“听过”的就还行,学生所看重的专业怎么样,人压根不care)另外,我们还是会更加关注本科。其他回答里也提到了,国内学历还是很难“洗白”的。
毕竟现在留学产业化,越来越多人去之后,相对来说认可度也有一定下降相对好的本科+名校海归会有优势。
另外,海归最大的问题是实习。即使你是牛建的硕士,你也很难想到投资银行的简历。
它不仅仅是一家投资银行。就算你是世界排名很高的名校,你没有实习经验,对国内机构做什么一无所知。
你的问题不是你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,而是你根本找不到工作。
而且很大一部分海归(尤其是一年的)觉得处理作业来不及。不用空想这些,都是这个状态回来的。惊愕,不知所措,焦虑...
最后学历只是一个方面,你的业务知识,实习经验的铺垫,证书的加分等等。,各种因素塑造你的综合竞争力。
但是每个学校的上限和平均值之间的范围真的很宽。
你身边一定有远超一般其他同学的认知和能力的存在,他们的就业和去向也远超别人的平均水平。
可能是因为他们提前认清了现在的就业形势,提前做了规划和准备,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家庭足够。
我们有两个本科同学去了的美元基金,还有各种非本科同学去了top5券商投行。我们能简单粗暴的说这些机构没有学历吗?不会,因为你要看到这些人背后的付出。
而且也有运气成分存在,你说你再照着他们一样的规划和执行,是否一定有一样的结果,也是未知数。但是,求职就业也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不断完善自己,实践和提高自己。
从就业的角度来说,如果还有选择学校的余地,不要听中介说“这个学校其实在这个领域很有名”或者“这个学校在美国认可度很高”。
尽可能选择个“适用面最广”的院校,尽可能是大家尽可能都听过,觉得好的。如果没有选择,那就尽力去追求你个人的差异化表现。如果你努力成为上限,基本可以达到比你高两个或两个以上档次的院校平均水平。
回到前面的结论,我觉得绝大多数情况都是选择清北复交,会让你的上限更高。
除非你能去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的项目。
(MIT都未必能PK得过清北,最终还得结合本科看)当然,如前所述,学校的情况其实会决定你的上限(最好的机构一年也不招几个人,确实有证),也会影响大家的平均就业。
讨论下限没意义(清北都经常有找不到工作的,甚至违法坐牢的)